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美文志/专栏

聂梅:书写黄河滩区的文学故事——第二届中国东营黄河口散文大会采访记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1年07月27日 浏览:2356 原创


11月14日至15日,第二届中国东营黄河口散文大会暨山东作家黄河滩区创作基地签约仪式活动在利津县举行。活动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东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利津县人民政府主办,东营市作家协会、中共利津县委宣传部、利津县文联、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承办。来自全国及省内的30余名记者、作家,走进乡村,走进大棚,走进园区,走进工厂,以文学为媒,以散文之名,倾听、记录、书写新时代利津的新发展、新精彩。

融入发展大局的文学自觉

本届中国东营黄河口散文大会以“聚焦高质量发展·助力脱贫奔小康”为主题,活动采风的第一站就来到了位于北宋镇三岔村的利津县脱贫攻坚展馆。

“全县对享受政策贫困户全面推行‘十有八达标’标准化帮扶,全县7个乡镇(街道)共计投资995.69万元为贫困群众硬化道路、安装自来水管、无障碍化改造、购买家政服务等,选派1671名机关干部实现贫困户‘一户一人’包帮全覆盖。同时,制定出台黄河滩区贫困人口差异化扶贫政策,设立扶贫孝善基金。利津县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在全省做到了‘四个率先’,即率先完成黄委复核,率先开工建设,率先项目竣工,率先启动产业项目。‘四个率先’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展馆内,讲解员张振强的介绍内容翔实,声音洪亮,充满自信。

“自信,因为我正是全县脱贫攻坚的一员。”面对采风团成员、新华社高级编辑周清印的夸赞,张振强自我介绍说。2018年7月,成为选调生的张振强来到利津县北宋镇,成为扶贫办的一员,并担任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任田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两年多的扶贫经历,让张振强对扶贫工作如数家珍,“以北宋镇为例,借助全县黄河滩区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全镇推动传统特色产业提标,打造千亩金河滩生态瓜果基地,五庄‘金麒麟’西瓜远近闻名,南贾家蜜桃甜到百姓心田;投资1.25亿元搭建利兴、北宋两座浮桥,修建22公里东滨观河大道,引进高家村防护口罩厂等系列产业项目,优选吸纳贫困户参加,实现增收致富。”“脱贫攻坚,可谓是让昔日贫穷的黄河滩摇身一变,打造成了如今风光亮丽的金河滩。”张振强自豪地说。

“利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果实已挂满枝头。许多脱贫攻坚的利津故事正被广泛传播,我注意到有一句话‘脱贫攻坚看利津’。正是有了这样的召唤,今天我们以文学的名义,以散文的名义相聚在利津。相信所有来到这里的作家都会珍惜这份邀请,用自己的笔和文字在时代的画卷中写下利津的故事,留住利津的声音。”山东省散文学会会长丁建元在谈到此次散文大会的主题时表示。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采风团还走进智联农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黄河滩羊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十里老街长巷、七龙河田园综合体、汀罗镇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陈庄临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一大早乳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些采风点,既有全县产业扶贫的重点项目,也有全县推动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升级的亮点项目,正是希望以文学之笔,聚焦利津在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滩区迁建、民生建设等工作中涌现的‘利津故事’,用散文、纪实文学等形式展示出来,记录新时代利津的新精彩新变化。”利津县文联主席刘旭晨介绍说。

采风团成员、潍坊市坊子区作协常务副主席朱建霞不仅是一名作家,还是当地诸多文史资料的编纂者,在她看来,文学作品正是记录时代发展、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散文大会的举办,让广大作家可以深入生活,脚沾泥土触摸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丰富创作素材的同时,也为未来的文化传承贡献了力量。”

这也正是活动策划者之一、济南市政协委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海峰的“初心”。“中国东营黄河口散文大会是省散文学会与东营市、利津县策划打造的品牌活动,是全国首个黄河文化主题散文节会。活动聚焦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打造,深挖地方文化潜力,服务发展大局。同时,也致力于打造山东散文品牌,推动全省的散文创作。”王海峰说,通过两届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文化宣传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且形成了作家服务乡村振兴,讲好黄河故乡的“利津模式”,为广大散文作家深入生活搭建了平台。

厚植土壤讲好黄河故事

“山东作家黄河滩区创作基地”的落地是本届散文大会的一大亮点。在14日的散文大会启动仪式上,山东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军与东营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刘清滨共同为“山东作家黄河滩区创作基地”揭牌。“山东作家黄河滩区创作基地建在利津这一片历史悠久、革命传统深厚、振兴氛围浓郁的热土上,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黄河故事’‘利津样本’一定能够更好地激励引导广大作家更加自觉主动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学精品佳作。”李军在致辞中说。

“‘山东作家黄河滩区创作基地’是黄河口文学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着黄河口文学品牌的初步形成。”活动策划者之一、东营市作协主席陈瑾之表示,多年来,东营市举办了黄河口诗会、黄河口报告文学论坛、黄河口散文大会等一系列活动,“贯穿其中的正是黄河精神”。“当前,缺少文化的城市是单薄的,我们希望通过组织系列文化活动,塑造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独特的城市气质,让黄河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陈瑾之说。

“首届散文大会在利津举办以来,我们受益匪浅。‘山东省作家黄河滩区创作基地’又落户利津,也必将为利津推进文化建设,为‘讲好利津故事’增添新的力量和机遇。”刘旭晨告诉记者,受益于首届散文大会的举办,众多国内作家走进利津、宣传利津,也为利津本土的文化创作带来了启发和借鉴。

“利津由河而生、倚河而建,奔流涌动的黄河水孕育了利津这方热土,造就了利津深厚绵长的文化底蕴。首届散文大会让诸多外地名家发现了利津,我们本土的作家如何来挖掘利津文化,讲好利津故事?”首届散文大会结束后,刘旭晨开始探索引领利津本土文化繁荣的“新思路”。围绕“讲好利津故事”这条主线,经过学习总结浙江、广东等地的先进经验,刘旭晨起草出台了《“讲好利津故事”文学艺术活动及精品创作激励机制》。“这在东营市是首创。机制在协会项目、主题创作、骨干会员三方面,建立起明确的激励办法,组织和凝聚全县文学、文艺和社科工作力量,聚焦于正面宣传利津人和事,宣传利津历史和发展。”刘旭晨介绍说,通过专门研究制订“讲好利津故事”工作方案,条理细化出27项重点任务,把全县文艺力量聚焦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文旅新城建设和八大攻坚行动上,凝聚社会团体力量服务中心工作。

“从年初到10月底,我们已经组织了60余次活动。”刘旭晨说,通过开展一系列采风、征文、摄影展、主题创作等,让本土作家走进发展一线、基层群众中,并创作了大量主题作品,“借助《东津文艺》《凤鸣》《凤凰城文艺》三大平台,开辟了‘讲好利津故事’专栏,推动文学创作,传播利津声音,讲述黄河故事。‘山东作家黄河滩区创作基地’落地利津,将为我们再添助力。”

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文学交流培训是散文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继第一届组织开展“当代散文高峰创作论坛”后,本届散文大会组织了“文学力量主题论坛”,邀请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春雷和许晨分别做了《新时代需要新经典》《海洋散文的魅力与创作》专题讲座,来自东营市的60余名作家参加讲座。

“这60多人来自全市各个县市区,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让更多本土作家能与全国名家交流,得到提升。同时,去年邀请了多位散文名家后,今年邀请的是两位报告文学名家。我们希望通过系列活动的举办,邀请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多门类多风格的名家来为本土作家讲课讲座,丰富创作风格,提升创作能力。”陈瑾之介绍说,得益于多年来多类型多系列文学活动的举办,近几年东营市的作家群体成长迅速,“仅2020年,东营市就有5人成为中国作协新会员,至此,东营市的中国作协会员已达17人。2020年还有18人加入了山东省作协。”

除了散文大会上刚刚落户的“山东作家黄河滩区创作基地”,东营市还有“中国作家黄河口创作基地”“山东作家黄河口创作基地”,陈瑾之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基地的创建,让我们的文学活动日常化、经常化,为作家提供更广阔的创作平台,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文学动力。”

“散文大会作为宣传东营、宣传利津的一张名片,已被广泛认可。”在利津县政协委员、作家鲁北看来,大会在给这方热土留下流芳千古的记忆的同时,“也可以给当地作者提供鲜活的文学范本”。

丰富的交流学习还活跃在采风团成员之间。为了满足疫情常态化防控需要,除了媒体记者,今年的散文大会采风团成员多是来自省内的散文名家。变革图强、干事创业的利津实践,也为大家提供了多重视角比较、学习、思考。

14日上午,采风团走进智联农创现代农业示范园,展示棚里成片的无花果绿意盎然,尝入口中,味道甘甜浓厚。“这是我们园区的产品之一,通过大数据和智能设备,农户们都可以将农作物规模化量产。除了无花果,园区内还有尖椒、大小西红柿、甜瓜、无花果、葡萄等多个种植品种,园区总投资1.6亿元,占地面积1200亩,建有58栋日光温室和2栋智能温室,年产绿色果蔬4800吨,实现产值4600万元。”负责人常钦荣介绍说,智联农创工场用工厂化思维做农业,每个高温大棚都配备了环境传感器、智能放风机、植保机、补光灯、二氧化碳发生器、水肥一体机、智能喷淋系统等智能设备,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对生产现场的气象、土壤、水源环境等进行实时监测,并将各类数据及时上传至服务器或云端。此外,农场实行“合伙人”模式,“建立‘物业式’带农联农利益联结机制,为入驻农户提供保姆式服务,推动种植户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

“智能化的设备,先进的管理模式都让人耳目一新。”禹城市作协副主席孙秀立第一次来到利津,初冬时节,黄河岸边随风摇摆的芦苇荡和金光闪闪的银杏叶都让她心动不已,智联农创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新农业模式,更让她印象深刻,“禹城也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鲁北古城,行走在利津,让我看到古城新变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结合我们的文化特色和经济特色,做出好文章。”孙秀立说。

走进盐窝镇南岭村的十里老街长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群众自发组织的“老扬琴”表演,婉转悠扬的戏曲声中,又带有北方豪爽的特性。传统手工坊里,50岁的董彩霞正在用传统工艺纺布,展示传统手工艺的同时,织成的成品还可以现场售卖。除了手工坊,巷子里还有非遗文化馆、民俗体验馆、南岭豆腐北岭丸子特色小吃店等,通过非遗戏曲演绎、非遗手工制作、民俗文化展演、乡土风情展示等项目,打造了一个集休闲、游览、体验、购物为一体的乡土民情旅游长巷。“青州市的文旅项目也是非常丰富、精彩。这种原汁原味的带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旅游,非常吸引人,也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业态。采风活动不仅让文学活动和经济活动互动起来,更让我们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产生碰撞,激发灵感。”青州市作协主席张雯在活动中说。

在七龙河田园综合体,有机栽培种植的大、小西红柿,红色、黄色、绿色,挂满枝头,硕果累累;黄河口滩羊产业园里,羊儿们住上了“小别墅”,全链条的肉羊产业初见雏形;汀罗镇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内,香菇“盛开”,陈庄临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瓜果成片……黄河岸边,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正如采风团成员、博兴县作协主席舒中所说,“这个初冬,收获满满。”


0
0
0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